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配资炒股大全,该所自2023年依托“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启动猕猴生物资源库计划以来,截至目前,该计划已完成了对919只中国猕猴基因组数据及52种表型数据的系统分析,并取得了系列突破。
“建设国家级猕猴表型遗传资源库,其意义远超出解决当下的‘用猴荒’”,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孙强研究员指出,这将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科研数据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使研究人员能够精准筛选具有特定遗传特征的实验动物。这一举措也将推动我国从“猕猴资源大国”向“生物医药强国”转型。通过系统挖掘猕猴资源,可以自发发掘出模拟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为新药研发提供不可替代的平台。
“无米之炊”与“未知之猴”的双重资源困境
在创新药物研发与脑科学前沿领域,实验猕猴正成为比黄金更珍贵的战略资源。随着新冠疫情以来全球生物医药研发竞争加剧,我国科学家发出警示:猕猴资源正面临“质”与“量”的双重困境,亟待启动国家级战略资源库建设。
“我们的研究人员常常面临‘等米下锅’的困境”,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吴东东研究员透露。尽管中国拥有丰富的猕猴资源,但符合高标准实验要求的个体供应持续紧张。疫情期间,为保障疫苗研发,实验用猴更是一度出现"一猴难求"的局面,我国自2020年起停止了实验用猴的商业出口。
展开剩余56%更令人担忧的是质量危机,“我们就像在用‘黑箱’做实验”,长期从事人类疾病研究的姚永刚研究员表示。由于缺乏精准的遗传背景和表型数据,实验结果的不可重复性成为困扰科研人员的普遍难题。
国家级猕猴资源库建设启动 破解生物医学研究资源瓶颈
猕猴生物资源的有效利用依赖于对遗传信息的详尽解析和对表型的精准描述。2023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依托“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启动了猕猴生物资源库(Macaca Biobank)计划,旨在为每只猕猴建立完整的“终身档案”,这个档案将包括全基因组序列、医学影像、生理生化指标、行为学数据等全方位信息,形成一个动态的生物大数据中心。
近期,该计划已完成了对919只中国猕猴基因组数据及52种表型数据的系统分析,并取得了系列突破。研究发现,中国猕猴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且与印度猕猴存在显著差异。尤为重要的是,研究团队发现诸多药物靶基因在不同猴个体中存在功能差异,“这提示我们在进行药物评价前,必须对实验猴进行基因分型”,该所张宝林副研究员强调。
通过分析,研究人员发现20个基因的功能丢失与表型数据显著相关,同时还鉴定出3192个可能有害的突变。其中,DISC1基因的一个有害突变被证实会导致猕猴出现刻板行为及脑功能异常,这为精神疾病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自发动物模型。
目前,该项目团队正在不断扩大样本量和表型指标,未来将持续完善这一国家战略性资源库。
来源:都市时报
全媒体记者:孙文洁
编辑:贺靖
审核:王海涛
二审:钟玲配资炒股大全
发布于:云南省富通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